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企业管理 >> 信息化 >> 正文
麻栗坝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及优化
作者:佚名 来源:土木工程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12-13 20:16:52

  摘要:本文是以云南省麻栗坝水库的水情测报为载体,研究开发水库水情自动监测系统中的工作体制和通讯方式优化,尽可能以较经济的方式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洪水预报和科学调度的目的。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从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到信息技术在水利上系统应用的过程。

  水库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包括通信与信息技术、防洪救灾管理与决策、洪水预报与科学调度的系统工程,而水库水情测报系统是水库综合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遵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综合报告》中提出“半小时内完成全国水情信息收集任务”的要求,本文在测站布设已定的基础上,采用技术已成熟的水情测报系统和一些近年新兴测报系统进行对比,对麻栗坝水库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一的水情测报系统中的工作体制和通讯方式进行了开发和优化,并进行系统硬件配置,以便能够迅速准确掌握本流域水情及水库上游来水情况,及时作出洪水预报。目的是迅速、准确将各测站水情信息传送到中心站,实现各测站无人值守、中心站少人值班;水库中心站能够自动采集和传输所辖范围内各遥测雨量站、水位雨量站、渠道站;水库大坝安全信息能即时上报,增强水库的管理和调度能力,为防汛抗旱调度提供科学依据[1]。

  1 麻栗坝水库简介

  麻栗坝水库位于云南省陇川县以北约5km的南宛河上游。流域呈北南向的矩形状,纵长约27km,最大宽度约19km,流域面积294km2。西南及东北部分水岭海拔高程一般都在2000~2200m以下;最低的坝址处,海拔高程为968m。坝址以上干流河长33.4km。水系发育,1km以上的一级支流多达39条,集流条件较好。该水库所处地理位置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洪水有峰高量少、陡涨陡落、沟陡坡大、破坏性大等特点,常因洪水引发较大损失。

  2 麻栗坝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开发

  2.1 系统覆盖范围与站网布设 根据流域河道特征和水文气象特征,考虑到便于设备的管理和使用,麻栗坝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站网由1个中心站、11个遥测雨量站、1个水库水文站(坝上、坝下)、1个河道水文站(兼测雨量)、7个灌溉渠道站、一个闸门控制站组成。

  2.2 测报系统结构 麻栗坝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由3个系统构成:水库管理局的中心站(第一级);分布在水库上、下游的各类测站及控制站(第二级);涉及各类监测点(第三级)。第一级中心站。中心站设在水库管理局,由服务器、工作站、防雷设备、中心遥测终端、UPS、稳压电源、无线电台、天线、有线通讯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及计算机辅助设备等组成。作用是接受各测站发送的数据,实现数据入库管理及分析处理。第二级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设备由水情自动测报的智能遥测终端(RTU)设备组成。其将采集的降雨量、水位参数,通过有线方式或超短波方式将数据报送至水库中心站。第三级:传感器、数据电台通讯。由各雨量计、水位计等传感器或器件组成,主要作用是采集各测站的降雨量、水位参数。通过无线或有线连接至第二级对应的RTU,实现自动测量的目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主要功能是承担气象站、雨量站、水位站的信息采集,并将信息传送至水库中心站。中心站将数据信息进行处理,通过整理、计算、分析后得出水情信息。

  2.3 测报系统工作体制优化 水情测报系统工作体制分为自报式、应答式和混合式三种。工作体制性能优化主要从系统结构、电源消耗、实时性、同频信号碰撞等几方面来比较研究。

  2.3.1 系统结构 自报方式的特点是数据单方向传输,因而仅需要单向信道,系统结构简单。遥测站只发送,不接收,中心站只接收,不发送。因而设备的软硬件简单,设备投资低,设备维修容易。应答方式特点是具有接收命令和发送数据的收发双向通讯,需要双向信道,系统结构复杂。遥测站和中心站均具备发送和接收功能,设备软硬件复杂。

  2.3.2 电源消耗 自报方式的特点是遥测站在不发送数据的时处于微功耗状态,用小容量蓄电池组和小容量太阳能光电板浮充方式供电,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实现结构一体化设计。应答方式的特点是遥测站因接收机一直处于接收守侯状态,因而电源消耗较大,通常为自报式的数倍以上,需要较大容量的太阳能电池对蓄电池进行浮充,蓄电池容量较大。

  2.3.3 实时性 自报方式的特点是根据事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和增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