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项目执行 >> 质量管理 >> 正文
浅谈市政公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作者:未知 来源:星论文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2-28 21:52:28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特别是近几年来,商品房市场一度热销,,工程项目抢工期、抓进度,施工质量确实令人担忧,而混凝土这个支撑楼层的核心主体越来越受到关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则显的尤其重要。

  一、混凝土的组成

  众所周知,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四种成分组成,混凝土的配合比就是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1)满足混凝土的强度等级:(2)满足施工要求的和易性,便于施工操作:(3)满足环境和使用条件的耐久性,确保安全:(4)达到上述条件下,降低混凝土成本。从表面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只是通过计算,确定四种组成材料的用量,实质上还要根据组成材料情况确定满足上述四项要求的三个参数。即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水灰比是水和水泥的组成关系,在组成材料已定的情况下,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起关键性作用,而单位用水量则是控制海绵体拌和物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在水灰比已定的情况下,反映了水泥浆与骨料的组成关系。另外,砂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表示粗、细骨料的组合关系,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特别是其中的粘聚性和保水性有着很大影响。

  二、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前,我们必须详细了解必要的信息。如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使用环境条件、施工工艺对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要求以及原材料的品种类型和物理力学性质、钢筋布置的疏密程度等。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才能适当选用参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配合比配制步骤如下:

  (一)确定配制强度 ( fcu,0)

  fcu,0≥fcu,k 1.645σ

  根据设计强度标准值(fcu,k)和强度保证率为95%的要求,以及已知标准差(σ)可按上式计算混凝土配制强度。

  (二)确定水灰比(W/C)

  水灰比是根据混凝土配制强度、水泥实际强度(fce)及石子类型,按混凝土强度经,转自[星论文网]www.starlunwen.net验公式fcu,t=A fce(W/C-B)计算水灰比,得出水灰比公式W/C= A fce/

  fcu,t ABce 同时还要根据使用环境条件,查出相应的最大水灰比限值,在分别由强度和耐久性要求所得的两个水灰比中,选取其中小者确定为水灰比。

  (三)用水量的确定(w0)

  单位用水量是根据施工要求的塌落度和已知的骨料种类和最大粒泾在工具书中选取。

  (四)确定水泥用量(Co)

  根据选定的单位用水量(W0)和水灰比(W/C)可计算出水泥用量Co= W0/ W/C.

  (五)确定砂率(SP)

  砂率是在保证良好的混凝土和易性,根据粗骨料的种类、最大粒径及已确定的水灰比在工具表中选定的。

  (6) 确定砂(S)、石(G)用量

  一般施工中通常采用体积法计算较为简便。

  三、试验调整

  在确定了计算配合比后,首先开展的就是进行试拌。检查该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是否符合要求。若流动性不大,可在砂率不变的条件下,适当增加砂、石;若粘聚性和保水性不好,可适当增加砂率,直到和易性满足要求为止。调整后的配合比即可作为混凝土强度试验的基准配合比。现在,我们知道由基准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满足了和易性要求,但是是否达到设计强度尚未可知,而检验强度至少需要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是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是较基准配合比的水灰比分别增加和减少5%的参考配合比,其用水量与基准配合比相同,砂率分别增加或减少1%。制作混凝土试件时,每个配合比至少按标准方法制作一组试件,然后标准养护28d后进行试压。通过所测混凝土强度与相应的水灰比作图或计算求出混凝土配置强度fcu相对应的水灰比,最后确定各材料用量。

  四、现场调控

  我们通常在实验室配合比中用到的砂、石是以干燥状态计算的,然而工地上现场用的砂、石却是含有一定的水分的。因此,工地现场的砂、石称量应按含水情况予以修正。同时用水量也应作相应调整,调整后的1立方米混凝土各材料用量即为施工配合比。

  五、施工检查 质量控制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33742    责任编辑:web3374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