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作者:陈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11 13:15:09  文章录入:21cpmzhang  责任编辑:21cpmzhang

关鍵要素。)为基础的设计方法从理念上解决了用信息技术改造我们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和业务处理方式不确定及我们的企业反复强调的变化多的问题。

  6.1 项目管理与业务处理“流程”设计

  流程是项目管理和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过程,流程对应ISO9000系列中的工作程序。流程处理软件的设计突破在于我们不能只针对系统分析时得出的流程去编制针对具体流程处理的软件,而应当在编制相对典型流程处理软件的基础上根据流程分析得到的特点设计出让用户能自己定义流程的操作工具,以此解决企业中流程的变化问题。为了应对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或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系统设计时尽量将流程的操作过程设计得短一点,装配时让用户选择后计算机自动连接。比如:材料采购管理,可以将其中对供应商的供货及时程度、供货价格、材料质量等分成3个流程进行处理,也可以将3个流程设计成一个“供应商信用”流程进行处理。

  6.2 项目管理与业务处理的“角色”设计

  “角色”是项目管理和业务处理过程(或流程) 的操作执行者,角色对应ISO9000 系列中的岗位。在软件设计中,角色的处理是与权限处理功能紧密相连的。设计该工具时必须保持用户定义角色并指定权限的灵活和简便,使之与指定角色需要的业务处理模块正确连接。在系统中,“角色”的定义覆盖了从企业管理层到业务操作层的所有人员。系统设计时“角色”的设计也应尽量规范、尽量细分,可能1个人会担当几个“角色”。比如:项目的总工程师“角色”,如果项目上没有副总工程师和计划工程师,则总工程师“角色”就可能具有3个以上角色的操作执行权限。

  6.3 项目管理与业务处理的“活动”设计

  “活动”是项目管理和业务处理过程(或流程) 中最基本的操作处理目标,也是最灵活的指标项目,活动对应ISO9000系列中工作程序处理的目标和对象。活动处理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软件必须能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工程管理经验灵活地套用、分解、组合各分部分项指标项目以形成自己习惯处理的活动项目,同时保证其属性(编码、单位等) 和资源(数量、单价等) 的正确性。在工程业务处理流程中,活动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变的,既可以是可分拆的也可以是可组合的,因此活动的设计也应尽量规范细分。有了活动这个抽象的指标项目名称,就彻底解决了工程项目成本处理的指标项目划分组合灵活性问题。比如:可以按预算或标书中给出的分部分项说明将“施工场地平整及围栏”作为一个完整的业务活动进行编码处理,也可以将其划分为“场地平整”、“场地围拦”两个活动或更多的活动进行编码处理。活动既然是可变的或固定的指标项目,则系统设计时就必须设计存放活动的数据库,其实中标后的具有分部分项单位、数量、单价的标书项目电脑资料就是一个工程项目最基本的活动数据库,其后的所有活动都可以在此数据库的基础上,由项目业务处理的操作人员(角色) 进行确认、分解、组合,形成工程项目业务处理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指标项目。

  7.中国工程项目信息化发展趋势

  首先进行有效的项目资源规划确认项目信息流程。信息资源规划是对整个工程周期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积极稳步地推进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最终目的是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建成集成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从而形成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神经网络。其次是引入项目管理信息化监理体制,建立项目监理制度是国际上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和进度的一种通行惯例,广为应用。尽管信息化管理系统工程不同于土建工程,但引入监理的目的与作用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近年来我国许多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都实行了项目监理制。监理的概念也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工程监理机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标准的不完善,而标准是开展监理的基础,只有有了相关的标准,才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在鉴定项目实施的效果才有必要的依据,否则企业和厂商,和咨询服务商之间的分歧、矛盾也许就会永远扯不清。

  标准谁来制定?标准的缺乏或者混乱会造成许多问题,各个信息系统不兼容,系统交互数据困难。例如:中国的ERP软件无论从开发还是实施,大部分是沿用国外的标准,有的根本就没有标准,国外的标准又不一定适合中国的企业。造成最后ERP实施失败。到底由谁来制定标准呢?考虑到标准是评测和监理的依据,标准的制定必需有充分多的企业、软件厂商、咨询服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